骨軟骨瘤 Osteochondroma

醫師,我的小朋友膝蓋跑步都會痛,骨頭上還長了一個突出又很硬的腫瘤,怎麼辦??

每到運動會前後,總是會有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前來求診,如果有以上的情況,很有可能就是骨軟骨瘤。

骨軟骨瘤(osteochondroma)是最常見的良性骨腫瘤,其特徵是有著軟骨蓋子的硬骨突出,依照其突出連接處的大小,可以分成無莖型(Sessile)或有莖型(Pedunculated),且會往生長板相反方向生長。常發生在兒童期或青春期,且可以影響任何經歷軟骨內骨化的骨頭。骨軟骨瘤可以是單一顆,也可以是多顆的,雖然通常無症狀,但可能會造成疼痛、影響活動功能、神經壓迫甚至轉變為惡性骨腫瘤。

osteochondroma 莖

上圖可簡單區分兩種骨軟骨瘤型態,分為有莖及無莖型,且可以見到骨軟骨瘤會往遠離生長板(膝蓋)方向生長。

病因

骨軟骨瘤的確切原因仍不明,以前認為可能跟骨骼在正常生長和發育時受到干擾有關,不過現在認為遺傳因素,例如EXT1和EXT2的基因突變,才是骨軟骨瘤的主因,雖然這些突變常以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但大多數是屬偶發性,也不太會有家族遺傳病史。另有一種表現為遺傳性多發骨軟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s, HME),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其特徵是有多發性的骨軟骨瘤。

OC MHE

上圖可見有多處突出之骨軟骨瘤,為遺傳性多發骨軟骨瘤HME之表現

流行病學

軟骨瘤是最常見的良性骨腫瘤,約佔所有良性骨腫瘤的30%,最常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發現,尤其在骨骼增長期間最容易發生。單一性的骨軟骨瘤比多發性的更常見, 多發性骨軟骨瘤常與前面提到的遺傳性多發骨軟骨瘤HME相關,約佔所有病患的15%,這些病患發病時間相對較早、腫瘤數量較多而且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也較高。

病理

骨軟骨瘤大多是因軟骨骨化的過程發生問題,而從長骨的生長板處長出。正常骨骼在發育時,生長板附近開始有骨突出,且上方會被軟骨帽覆蓋,後續這個突出會逐漸增大,且軟骨帽會緩慢骨化最終形成骨骼。但在有骨軟骨瘤時,這個過程會中斷,導致形成被軟骨覆蓋的骨骼突出物。這種干擾的潛在機制被認可能跟EXT1和EXT2基因的突變有關,這些基因在細胞信號傳導和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合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症狀和評估

骨軟骨瘤通常集中在骨骼未成熟的生長板周圍。最常見的部位是膝蓋(股骨遠端、脛骨近端、腓骨近端),其次是肱骨近端,肩胛骨、骨盆和脊椎則較少見。大多數為無症狀,通常是意外從X光檢查中發現,其他也可能會有像是局部疼痛、腫脹或活動受到影響,疼痛可能是因為腫瘤組織壓迫鄰近滑囊或神經刺激引起的。如果骨軟骨瘤靠近關節,就可能會摸到腫塊,也可能會影響關節活動,更嚴重則是骨軟骨瘤莖斷裂骨折。

X光是用於評估骨軟骨瘤的第一步,常會看到些微突起的骨腫瘤並帶有不清晰的軟骨帽,有些時候會看到部分鈣化,如果有不成比例的鈣化就要考慮惡性的可能,進一步檢查可以考慮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核磁共振 (MRI),以更好地評估骨軟骨瘤的範圍、與周圍結構的關係及惡性變化的機會。

典型的骨軟骨瘤在診斷上很少需要活體組織切片,但如果在影像學上特徵不典型或懷疑轉惡性的情況下,還是應該要進行切片病理檢查。

治療

對於不會影響功能或疼痛的骨軟骨瘤,通常採用觀察的方式,定期追蹤腫瘤大小、症狀及併發症,單一性的骨軟骨瘤甚至不需定期追蹤,只需當有症狀時再就醫評估即可。當骨軟骨瘤引起疼痛、影響功能或壓迫到鄰近組織時,就可以考慮手術切除,藉由切除突出的腫瘤及上面的軟骨帽,來恢復正常功能。

骨軟骨瘤很少會轉為惡性,但仍可能發生,所以一般建議要定期追蹤,如果懷疑惡性轉變,就必須要手術切除並進行病理學化驗。

預後

骨軟骨瘤復發機會不高,預後也通常不錯,一般來說,惡性轉變機率不到 1%,單一性的骨軟骨瘤發生併發症或惡性轉變的機會較低,而遺傳性多發骨軟骨瘤則風險較高,甚至高至20%,因此定期追蹤更為重要,早期發現和處理是避免併發症和惡性轉變的關鍵。傳統上認為骨軟骨瘤上的軟骨帽大小與轉變惡性的機會有關,但目前仍沒有定論,有研究指出,大於 2 公分厚且不規則的軟骨帽與惡性轉變成繼發性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有關,且在測量上電腦斷層掃描甚至比核磁共振來的更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