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介紹

骨巨細胞瘤(GCTB),又稱骨巨大細胞瘤,是一種少見、良性但具有局部侵襲性骨腫瘤,通常發生在長骨的骨骺區域。病理學上會在充滿單核基質細胞的背景中發現多核的巨大細胞。 骨巨細胞瘤約佔所有原發性骨腫瘤的5%,好發在20到40歲的年輕人。有時會在良性的情況下發生轉移(Benign metastasizing),甚至有更少數會惡性轉變,目前研究可能跟接受放射治療或denosumab輔助治療後有關。

病因

骨巨細胞瘤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為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有研究指出與H3F3A和KMT2A基因突變有關,此外,RANKL和RANK的蝕骨信號通路改變也可能與骨巨細胞瘤的發生有關,骨巨細胞瘤的基質細胞過表達 RANKL,RANKL則與前驅破骨細胞上的RANK相互作用,刺激破骨細胞生成和加強骨吸收,過度的骨吸收導致骨巨細胞瘤出現蝕骨性病變,其他的多核巨細胞源自單核基質細胞,會通過產生蛋白水解酶的方式導致骨質破壞,造成更嚴重的蝕骨性病變。

流行病學

骨巨細胞瘤佔原發性骨腫瘤5%,佔良性骨腫瘤約20%,亞洲的發生率較高,甚至佔原發骨腫瘤約20%,通常影響 20 歲至 40 歲之間的年輕人,女性略多於男性,較常見於長骨,最常見是股骨遠端,其次是脛骨近端及橈骨遠端。骨巨細胞瘤約有3%至5% 會轉移至肺部,骨巨細胞瘤在骨骼未成熟兒童中相當少見,此時應考慮如血管性骨囊腫(aneurysmal bone cyst)或含巨細胞之骨肉瘤(giant cell rich osteosarcoma)。

表現和診斷

骨巨細胞瘤常見的症狀為受影響的骨骼或關節局部疼痛、腫脹和活動角度受限,起初症狀一般都相當輕微,並隨時間逐漸進展,也可能出現可觸及的腫塊,並伴有壓痛和發熱,大約有20%的病患會併發病理性骨折。 評估方面包括了X光、電腦斷層(CT)和核磁共振 (MRI)等影像檢查用於評估骨巨細胞有影響的軟組織及骨皮質破壞程度,也可以用來判斷是否有繼發性血管性骨囊腫(secondary aneurysmal bone cyst),比例約14%。而使用活體組織切片(Biopsy)可以明確診斷骨巨細胞瘤及其他骨腫瘤。

治療

治療的目標為實現局部腫瘤控制、緩解症狀、保留關節功能和預防復發,治療的選擇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腫瘤位置、大小、骨骼受侵犯程度、患者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 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輔助治療和標靶治療。

手術在骨巨細胞瘤的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腳色,做法包括腫瘤刮除及和廣泛性切除,腫瘤刮除手術大多用於處理較小且邊緣清楚的腫瘤,單純刮除的復發率約25%,因此發展出同時併做液態氮冷凍、苯酚甚至骨水泥的輔助治療,再加上高速鑽打磨,用以破壞殘留的腫瘤細胞並降低復發風險,這種方法通常用於較小的、界限清楚的腫瘤。廣泛切除手術是完全切除受影響的骨頭和周圍組織,主要用於處理界限模糊或較大的腫瘤,會同時加上自體/異體骨移植、關節置換或生物重建來恢復功能。

Denosumab是一種RANKL抑製劑,已成為骨巨細胞瘤有效的全身性輔助治療選擇, 用於手術不可行或作為手術前縮小腫瘤大小的輔助療法。雙磷酸鹽是抗骨吸收藥物,主要作用於破骨細胞,體外實驗已驗證到雙磷酸鹽可以抑制骨巨細胞瘤所造成的破骨細胞骨吸收作用,此外,雙磷酸鹽已被證明可以促進骨巨細胞瘤中基質細胞的凋亡,口服和靜脈注射雙磷酸鹽可以減少骨巨細胞瘤手術治療後的局部復發情況。但相對的,使用雙磷酸鹽和Denosumab可能有多種潛在的不良反應,包括關節痛、下頜骨壞死和非典型股骨骨折,另外denosumab治療期間或治療後骨巨細胞瘤惡性化的病例也有傳出,不過目前因果關係尚未得到證實。 對於腫瘤無法切除或已經轉移的情況,可以考慮標靶治療,如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目前研究指出有治療腫瘤晚期或複發性腫瘤的潛力。

預後及復發

骨巨細胞瘤的預後相當不錯,但以目前的文獻統計,治療後的複發率約10%至30%不等,治療後的24個月內復發風險最高,可能發生在原發病灶周圍的骨骼和軟組織中,復發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越大風險越低)、手術治療方式(廣泛性切除風險較低)和部位(遠端橈骨風險較高),復發可以透過重複的腫瘤刮除手術、廣泛性切除、放射治療或雙磷酸鹽/Denosumab來處理。

轉移

骨巨細胞瘤雖為良性腫瘤,但卻可能產生肺轉移,目前統計肺部轉移率約3%至5%,較易發生在年紀較小或中軸骨骨巨細胞瘤的病患上,且肺部轉移與骨巨細胞瘤復發有關。這些肺部轉移的腫瘤活性難以預測,可能生長緩慢也可能極具侵襲性,治療肺部轉移需要考慮多種面向,包含這轉移的數量多寡、是否可切除和患者的體能狀態等,治療選擇有像觀察、肺轉移腫瘤切除、全身性治療(如化療及Denosumab)和放射治療,存活率目前還沒有共識,但普遍長期預後不錯。

多中心性巨細胞瘤

多中心性巨細胞瘤(Multicentric giant cell tumor/MGCT) 是指同個患者發生多個骨巨細胞瘤病變,是屬於極其罕見的亞型,佔所有骨巨細胞瘤比例不到 1%,又可分為常見的同步(初次診斷後 6 個月內發現)及少見的異時(初次診斷後 6 個月後發現),此類病患通常較為年輕,且會影響到四肢的短骨,組織學上與單一的骨巨細胞瘤相同,治療方式也類似,但須評估包括血液鈣離子、磷酸鹽和副甲狀腺激素,以排除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造成的棕色瘤(Brown tumor)。

惡性骨巨細胞瘤

在極少數情況,骨巨細胞瘤會被認定是惡性腫瘤,如原發即為惡性表現(原發性惡性骨巨細胞瘤),也可能是發生在先前為良性骨巨細胞瘤處(繼發性惡性骨巨細胞瘤)。目前診斷標準仍存在爭議,原發性惡性骨巨細胞瘤機率約1.6%,而繼發性惡性骨巨細胞瘤則較高,約2.4%,且大多數發生在放射治療後。此類腫瘤常與含巨細胞之骨肉瘤難以區分,治療上基本也與惡性骨肉療的選擇類似,特別的是,此惡性腫瘤如果發生肺部轉移,預後會比良性骨巨細胞瘤的肺部轉移來的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