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氏囊腫 Baker’s cyst

我膝蓋後面腫了一大包,想蹲下去拿東西都沒辦法,是怎麼了?

這是在門診很常聽到的抱怨,同樣是膝蓋腫一包,腫前面和腫後面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喔!如果是在膝蓋後方的腫塊,最常見的是貝克氏囊腫(Baker’s cyst),又稱膕窩囊腫(Popliteal cyst),由外科醫生威廉·莫蘭特·貝克(William Morrant Baker)描述而得名,貝克氏囊腫通常是因潛在的膝關節問題造成的,例如膝關節炎或半月板撕裂。症狀可能會有膝部不適、疼痛和彎曲活動受影響。

病因

貝克氏囊腫是由其他的膝關節疾病引起的,特別是會使關節液產生增加或引流受阻的相關問題,最常見有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半月板撕裂和其他關節內病變,導致關節液累積再膝關節後面的滑囊(Bursa)中,最常見為腓腸肌(Gastrocnemius)及半膜肌(Semimembranosus)之間的滑囊,最後形成貝克氏囊腫。

Bakers cyst pic 1

左圖圈選處為貝克氏囊腫,常為不規則橢圓型,右圖為貝克氏囊腫導因於關節液累積於後方滑囊。

流行病學

貝克氏囊腫會發生在任何年齡,但成人更為常見,隨著年齡的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等膝關節疾病更加普遍,患病率也會隨之增加,特別好發在大於50歲的中年患者身上,又女性比男性更常見,而在兒童身上的發生機率較低,且有症狀的比例也相當低。

病理

貝克氏囊腫是由於關節液產生和引流不平衡而形成,在正常情況下,具有潤滑和營養功能的關節液是由關節滑膜內膜產生的,之後會重新被吸收到血液中。然而,當關節液增多或引流受阻,例如常見的後內側半月板破裂,進而影響後方關節囊強度,最後使關節液累積在膝關節後方,形成貝克氏囊腫。

症狀及評估

貝克氏囊腫的患者常會在膝關節後方摸到一個腫塊,可能不會痛,也可能會疼痛,甚至影響膝關節活動度,且活動時可能會疼痛加劇,更嚴重可能會壓迫周遭神經及血管,大多腫塊具有彈性,且觸壓時會引起疼痛,範圍則多集中在膕窩附近,大小可能會隨活動量而隨之增減。

影像學診斷方面,常見包括超音波及核磁共振(MRI),用於確認診斷並評估囊腫的範圍及相關膝關節內部異常,尤其核磁共振用於偵測潛在的膝關節病變特別有用。

在評估是否為貝克氏囊腫時要特別小心,往往會因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而認為腫塊為良性的貝克氏囊腫,但如果此腫塊位在深處、更為堅硬且延伸到更近端,惡性的軟組織肉瘤機會就會增加,此時完整的影像學檢查就顯得更為重要。

治療

Bakers cyst pic 2 1

上圖可見膝部後方有一貝克式囊腫,可經由手術完整切除,並儘量保留周遭組織結構

在症狀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先採取保守治療,包括休息、冰敷、加壓和抬高患肢 (RICE),以及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緩解疼痛,同時加上物理及復健治療,以提高膝關節的力量和活動度。

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或有明顯症狀,則可採用小傷口抽吸囊腫積液的方式,雖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但很容易復發。較好的根除方式為手術切除囊腫並處理潛在膝關節異常,可減輕症狀,同時亦降低復發機會。

預後

貝克氏囊腫經過適當的治療,大多數的症狀換關節活動度都會改善,但如果潛在關節異常仍然存在,還是有可能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