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發育不全 Fibrous dysplasia

纖維發育不全(Fibrous dysplasia/FD)是一種少見的骨骼疾病,其特徵是纖維組織取代正常骨骼生長和發育異常,常出現在兒童或青春期,可能影響單個或多個骨骼,纖維發育不全可能導致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肢體變形和功能障礙。此外,多骨性纖維發育不全可能與 McCune-Albright 症候群有關,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其特徵為三大症狀,包括纖維異常增生、性早熟和皮膚色素沉澱,又名咖啡牛奶斑(café au lait spots)。另外也與Mazabraud症候群有關,其特色是同時具有纖維發育不全和肌肉內黏液瘤(intramuscular myxomas)。

病因

纖維發育不全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體細胞的12號染色體GNAS基因的活化突變,這種被稱為R201C突變會導致環磷酸腺苷 (cAMP) 信號傳導增強,進而使骨骼形成和重塑異常,纖維發育不良是一種偶發性疾病,不具有遺傳性。

流行病學

纖維發育不全會發生在任何年紀,但最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盛行率約為三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性別上差異不大,其中影響單一骨頭的單骨性纖維發育不全(Mon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較常見,約占70%的患者,多發性的多骨性纖維發育不全(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較少見,且平均診斷的時間更早,約8歲。

病理

纖維發育不全的特徵是正常骨骼被纖維組織替代,這種異常增生的纖維組織並不是正常骨骼組織,不僅密度較低,而且也更為脆弱,造成骨骼生長異常而導致畸形、骨骼結構減弱以及骨折的機會增加。組織病理上會發現具有編織骨小樑的纖維組織,這是纖維發育不全的特徵。

症狀及評估

纖維發育不全通常為偶然發現,不過也會以骨頭疼痛、變形或骨折表現。疼痛常以鈍痛、酸痛或是有搏動感來表現,並且可能因活動或負重而更嚴重。由於骨骼結構減弱,即使遭遇到很小的外傷,也可能發生骨折,而重複的骨折與重塑最後導致骨骼變形,形成經典的牧羊人杖變形(shepherd’s crook deformity)。有時理學檢查會發現骨骼腫脹或可以觸摸到的骨頭表面。最常發生的部位依次為股骨、脛骨、骨盆及足部骨頭。有鑑於纖維發育不全常是許多症候群的表徵之一,要仔細評估有無合併其他非骨骼的變異。

FD X ray

X光常見到的牧羊人杖變形(shepherd’s crook deformity)

大多數的纖維發育不全可以透過X光診斷,病灶常見在骨幹及幹骺(Metaphysis)處,纖維發育不全的特別表現會有像毛玻璃樣的病灶及骨皮質變薄,有時會有鈣化的軟骨及繼發性血管性骨囊腫。電腦斷層(CT)及核磁共振(MRI)則用來評估影響程度及變形情況。如果診斷不確定或影像學表現並不典型特徵,則可以進行切片(Biopsy)來做正確診斷。

治療

治療上因病灶大小、變形情況及對功能的影響,選擇包括了觀察、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會增加轉為惡性的風險,目前已經不太採用。

在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病患,可以追蹤觀察即可,特別是相對穩定的單骨性纖維發育不全。如症狀或疼痛較為嚴重,可以考慮藥物治療,雙膦酸鹽類藥物可以改善疼痛、提高骨密度,並可能減緩纖維發育不全的惡化,Denosumab目前也有研究指出具有類似的療效。

手術治療則適用於症狀或變形嚴重,或是有高骨折風險的病患,手術方式可能會根據病灶的位置和治療的目標而有所不同,像是截骨術用來矯正畸形、自體/異體骨移植來增加骨骼強度,或鋼板/鋼釘內固定來治療骨折。如有McCune-Albright症候群的多骨性纖維發育不全患者,擇要增加針對內分泌異常的額外治療。

預後

一般來說,雖然纖維發育不全的病程進展緩慢,病灶位置、變形情況及是否有骨折都會影響治療結果,轉惡性的機會不高,單骨性纖維發育不全約為0.5%到1%間,但多骨性纖維發育不全則有4%轉惡性機會,且預後相對不好。長期來看,大多數纖維發育不全患者的疼痛和骨質情況都可以獲得改善,但仍需要長期追蹤,病灶持續進展及復發仍時有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