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專長於骨腫瘤治療的骨科醫師,最常被問的就是 “什麼是骨腫瘤?這是癌症嗎?良性還惡性?”
骨腫瘤(Bone tumor)顧名思義,就是長在骨頭上的腫瘤,通常是人體骨骼發生異常的生長所形成,依照其生長的型態和方式,有非常多種類,但可以簡單分為良性骨腫瘤及惡性骨腫瘤,良性骨腫瘤生長較為緩慢,細胞分化較接近正常細胞,復發機會也較低,反之惡性骨腫瘤則大多生長快速,具廣泛的侵襲性,更高的復發機會,也可能轉移至其他骨骼或器官,雖說有良性惡性之分,但其實兩者時常會有類似的症狀表現,從偶然發現的無症狀病變,到出現一系列症狀,包括疼痛、肢體腫脹甚至骨折,少部分特別的骨腫瘤則會有特別的表現,如纖維發育不良或骨軟骨瘤會出現肢體慢性畸形。然而,從診斷、治療到後續追蹤,每種骨腫瘤都有其獨特性,因此,骨腫瘤在診斷上尤為重要,做出正確的診斷並且提供適當的治療,才是治療骨腫瘤最重要的關鍵。
症狀
一般來說,在影像學檢查中偶然發現的骨腫瘤病灶,或是疼痛是緩慢發作,大多是良性骨腫瘤,不過仍有部分活性較強的良性骨腫瘤可能會引起急性症狀。另一方面,惡性骨腫瘤通常都有症狀,而且會是更嚴重的疼痛,通常很難使用止痛藥來改善,也常以活動及休息時的鈍痛或深度疼痛來表現。儘管如此,常常因為病患年紀、腫瘤的位置範圍和是否造成骨折而有所差異,使得由症狀來判斷骨腫瘤的良惡性並不相當準確,仍需要配合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甚至病理切片才能確認診斷。
診斷
在門診,當如果懷疑是骨腫瘤,一般會先從X光開始評估,良性骨腫瘤通常會看到骨皮質硬化的邊界,雖然骨內膜相對變薄,但很少侵犯到骨皮質,惡性骨腫瘤則通常會有相反的表現,搭配上病患的年紀和病灶位置,通常可以得出初步診斷。部分病患會安排電腦斷層( CT ) 則可以更清楚的判斷這些特徵,也可以幫助評估骨腫瘤造成骨折的機率和風險。當診斷上有需要時,會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 MRI )檢查,除了可以評估骨腫瘤對周遭軟組織的侵犯程度外,更能藉由信號變化判斷腫瘤增生的基質類型,進而做出更精確的診斷。當病灶不只一處時,骨骼掃描( Bone Scan )能給予全身廣泛性的檢查,快速地確認病灶數量及位置。當以上方法無法確認骨腫瘤診斷時,可以考慮進行切片取樣( Biopsy ),取得少量的病理樣本,經化驗後來確定骨腫瘤診斷。
分類
良性骨腫瘤
上圖為常見的良性骨腫瘤,由左而右依次為骨樣性骨瘤、骨軟骨瘤及巨細胞瘤
良性骨腫瘤的病例遠比惡性骨腫瘤為多,種類也相當多,依腫瘤內產生的基質分類,又可分為
產軟骨腫瘤
軟骨母細胞瘤(Chondroblastoma)
軟骨黏膜纖維瘤(Chondromyxoid fibroma)
產骨腫瘤
骨母細胞瘤(Osteoblastoma)
纖維性腫瘤
促纖維增生性纖維瘤(Desmoplastic fibroma)
囊泡性腫瘤
其他
骨巨細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惡性骨腫瘤
依腫瘤形成原因可分為為原發性及次發性
上圖前二為原發性惡性骨腫瘤中的骨肉瘤,第三部分則是由乳癌所造成之次發性惡性骨腫瘤造成病理性骨折
原發性惡性骨腫瘤
骨肉瘤(Osteosarcoma)
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
伊文氏肉瘤(Ewing sarcoma)
次發性惡性骨腫瘤
多為轉移造成,常見為肺癌、乳癌或前列腺癌轉移至骨骼上所形成,也有少部分為原發性惡性骨腫瘤轉移導致。
治療
依據腫瘤的種類不同,治療的方式也有所差異,以下分別以手術與否介紹各種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
絕大多數的惡性骨腫瘤及具有症狀、可能造成骨折風險的良性骨腫瘤,就應該考慮手術治療的選項,根據不同類型的骨腫瘤,手術方法包括腫瘤刮除(Curettage)、邊緣切除(Marginal excision)及廣泛性切除(Wide excision),併用冷凍液態氮或酒精等局部處理來降低復發率,當骨缺損較為嚴重,可能需要植骨、鋼板鋼釘輔助固定,甚至人工關節重建來進行處理,由於手術方式因人而異,建議在手術前跟醫師進行清楚的諮詢溝通。
非手術治療
觀察、保守治療
在年紀較小的病患且沒有症狀的骨腫瘤病灶,可以考慮採取定期追蹤方式,在不增加骨折風險下,部分良性骨腫瘤只須部分藥物,甚至不需要其他治療就可以改善。
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
在部分侵襲性較強的良性骨腫瘤或惡性骨腫瘤,可採取化學與放射治療增加存活率與降低轉移機會,施打時間、療程、效果和副作用會因不同診斷及病理結果差異相當大,以本院來說,這部分會會同血液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醫師,做完整的治療計畫。
標靶及賀爾蒙治療
少數特定骨腫瘤經病理化驗後,腫瘤細胞對特定標靶及賀爾蒙治療具有反應,惟是否採用仍須視病況而定。
除了以上幾種治療方式,針對個別特殊的骨腫瘤,也有包括局部燒灼、腫瘤藥物注射或是骨增生藥物使用等其他治療選擇,也有其他新式臨床治療再進行,建議的治療方式還是須跟骨腫瘤科醫師諮詢討論。